2023-08-08
苏职大:融合产业培育职业专才
在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是一张王牌。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同档考生中的佼佼者,冲着苏州地区产业高度发达、学校学院高就业率而来。
(资料图片)
机电工程学院40多年火爆的背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业,一群紧跟产业发展的教育者,以及一条波折的职业教育之路。
跟紧产业,调整专业
从苏职大5号门进入,毗邻运动场,一座白色外墙的五层实训楼——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训练中心显得格外安静。
机电工程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负责人、江苏省技术能手、苏州市技能大师苏建,领着记者沿走廊一间间教室地参观。正值暑假,但实训楼里还有不少学生,他们坐在电脑前专注地操作着,对面白板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字,偶尔能听见机械转动的细微响声。
“学院在校内有9个专用实训室,包括工业机器视觉应用实训室、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实训室、智能制造综合生产线实训室等。校外有5个常用的实训基地,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艾利特机器人有限公司等。还有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凯尔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6个稳定的实习基地。我们与企业的联系很紧密。”苏建说。
成立于1981年的机电工程学院,是苏职大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最强的院(部)之一。学院4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苏州制造业升级之路的浓缩版。
如今,机电工程学院设有机械系、精密制造系、汽车工程系、工业控制系4个系。专业方向从最初的一个,发展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梯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8个方向。学院现有在籍学生2000余人、82名专任教师。
“我们的毕业生遍布江苏各地,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苏建看来,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不愁就业,“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今年也不错。”
“苏州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镇,拥有大量装备制造企业,这是我们的办学基础。”说这话的,是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仁忠。就在一天前,王仁忠和苏建刚刚前往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公司相关负责人为即将到来的江苏省生产单元数字化改造师资培训班选择场地。
王仁忠觉得,学院成功的关键正是抓住了苏州的产业特色,跟着产业成长,并且及时调整专业。“专业能不能办,一定要有产业的基础。产业一变,我们也跟着变,该淘汰的及时淘汰。”他说,学院现在瞄准的是智能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并且在9月将迎来第一批新生。
“一是因为国家现在倡导‘双碳’经济,新能源是未来;二是周边的几个大企业都在这块发力,而且这两个专业跟以前的技术积累是贯通的,企业就在学校周边,我们跟着他们转,及时布局。”王仁忠说。
▲苏州市职业大学实训楼图/罗芳菲
产教融合,合作共赢
在高职办学过程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个绕不开的概念。如何才能让校企合作不再依靠单个企业,而是真正背靠整个行业,稳定地运行下去?王仁忠分享了学院一个“依链建院、依链成院”的案例。
2019年5月,苏职大与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苏州赛腾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瀚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成立苏州市职业大学汇川产业(联盟)学院。
“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下游产业链企业对汇川自动化高端技术应用人才有需求,他们主动找到学院。我们结合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建立以龙头企业汇川技术为主导、由其下游产业链多家核心骨干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那次讨论会,王仁忠形容,“没有一句客套话,每分钟都能听到一项新共识。”
最终形成甲方为汇川技术产业联盟企业、乙方为苏州市职业大学的“订单+联盟”式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精准对接汇川技术公司的应用开发工程师与研发助理岗位能力的自动化高端技术应用人才。
“围绕产业建学院,实现教学过程与地方产业和企业的良性互动,达到教育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无缝对接。”王仁忠觉得,企业对这种模式的结果是满意的。
“相关企业也可以通过产业学院这个平台,把自身的具体需求与学校优势资源对接起来,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育双师双能型师资、共同开展项目攻关。”王仁忠说。
产业联盟学院的实际效果如何?目前来看,举办了第三届“汇川杯”工业控制应用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联合申报教育部市域产教联合体项目,立项江苏省“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和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项目。
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230多人,推动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学院开展的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评2021年度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类)二等奖。2022年,汇川(联盟)学院被评为苏州市优秀企业学院。“既符合企业的需求,又给我们自己培养了老师。”王仁忠说。
按照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陆春元的设想,最终产业联盟学院将建设为集产业人才培养、技能人才培训、智能制造新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苏州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智改数转”提供更加有力的产业人才支撑和更加高端的技术研发服务。
在多年校企合作基础上,苏职大机电工程学院先后获批中国机械联机器人分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工信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正值暑假,一名学生在实训室苦练技能。图/罗芳菲
打比赛,寻出路
唐佳豪坐在工作台前,不停敲打着电脑键盘,修改总控流程。正对面的白板上,是指导老师刘广前一天留下的比赛重点。站在一旁的任善剑头戴蓝色安全帽,手拿操作盘,给记者演示平时的练习内容。橘黄色的工业机器人在他熟练的控制下,自由移动并抓取指定物体,整个过程很“丝滑”。
在今年5月举行的2023年“中国银行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遴选赛高职装备制造类生产单元数字化改造项目的比赛中,师徒三人组成的参赛队成功挺进国赛。
唐佳豪早在3月举行的2023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装备类“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项目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拿到了保送本科名额。而任善剑是第一次参赛,最终的名次将决定他是否能拥有保送本科继续深造的机会。为了保持状态,两人都选择假期留校实训,以备战国赛。
职业教育再出色,学历竞争依然是学生迈不过去的坎。在就业率极高的机电工程学院,每年决定以各种形式升本的学生接近90%。
孙凡迪的高考成绩高出一本线8分,滑档后选择就读苏职大工业机器人专业。“有哥哥姐姐从事相关工作,他们跟我分析了领域前景。只要好好努力,工作、学历提升都不是问题。”
经过两年艰苦实训,2022年8月,孙凡迪获得“中国银行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比赛团体一等奖,如愿收到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机械自动化专业录取通知书。
与他们的选择不同,2017届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孙敏,之前也是技能大赛的选手,毕业后自主创业开办了3家自动化公司,目前公司产值超亿元。
毕业前期有校外实习的要求,孙敏选择了往届学长的非标自动化公司,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作出抉择最关键的因素是,“智改数转”已成为生产制造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市场对“智改数转”的技术要求非常旺盛,抓住时机将在校所学知识结合实践要求,有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接触不同行业的非标项目,两年后孙敏踏上自主创业道路,成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非标自动化公司。此后,凭着过硬的技术和服务意识,市场逐渐打开,企业随之做大。
苏建不否认目前高职定位的尴尬。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特别是本科层次的扩招,很多沿海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后都将升入本科院校作为目标。
对此,他有点无奈:“我只能说,学生来了,我们尽自己所能让他的个人价值达到最大化。一个优秀的学生上了名牌高校,而我们是让不太会高考的学生学会一门实实在在的技能,让他的收入提高更多。”
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未来职业教育政策设计上。2022年5月,教育部颁布新职教法,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提出了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上的突破,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上升通道。
除了设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法还为两方面的探索预留了空间: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在专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芳菲)
标签:
-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